行动完全自由了。

军事指挥官最主要的功课之一就是计算,所谓的运筹帷幄其实就是做数学题。对于外行相对神秘的军事指挥领域,作战指挥就像解方程,这道方程式中有常数也有变数,己方兵力、装备、补给等都是常数,形势、敌方兵力等因子则是变数。所以,中国古代兵圣孙武才有“多算胜,少算不胜”的教诲。所以,情报的准确自古至今就是将帅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在这场中德军事对决中,中德双方主要指挥官都没有搞准常数,更遑论变数了。

首先是双方都没有准确地搞清楚对手的兵力。中国远征军因初来乍到且蹲在远离战线的乌克兰,获取敌情的渠道主要依靠俄军的情报,程建国少将率领的航空兵团倒是抵达了前线,一来受制于机场数量,飞行部队正在陆续转场抵达,更主要为了不暴露远征军的空中实力,叶延冰一直未允许展开大规模侦察。对于德军在波兰方向投入的兵力自然就搞不清了。俄军通报沿维斯瓦河东岸突向卢布林的德军约10个师,实际情况是整整14个师!霍夫曼将军将主力置于维斯瓦河东岸了,他不击败华军就不能安心进行波兰战役。

而德军对于华军兵力的估计也出现了大偏差。德军一样搞不清华军的实际情况。只知道华军后续部队正在抵达乌克兰,而切尔诺夫策附近的华军一直未动。因此德军统帅部判断华军投入波兰的兵力总数在15个师左右。这显然低估了远征军的实力。

双方既不明确对方的实力,在战略上也多有判断失误。德军没想到华军两路分兵,一路是21军和3军,走北路进入卢布林一线,但两个军隔着三天的路程。石大寿指挥的另外五个军则走了南路,从利沃夫方向进入波兰。远征军的计划是由21军和3军拦头,主力拦腰截击自斯塔洛瓦沃拉向卢布林运动的德军,在卢布林以南合围歼灭其主力。在罗马尼亚战役之后,远征军对战德军的信心提升了,觉着以21个师配属重炮兵及空军,击败10个师的德军不在话下。之所以将第3军置于卢布林方向,完全是出于道路问题。石大寿要求3军隐蔽行踪,不急于进入波兰,以免吓住德国人导致战役计划的落空。所以卢布林方向只有一个提前进入波兰的21军。

德军的速度超过了石大寿预计,他没想到斯塔洛瓦沃拉在开战四天后就陷落了。这样一来,德军在维斯瓦河东岸的军队有可能逸出自己预定战场而迅速北上,他亲自指挥的五个军就只能追击德军了。所以他命令21军固守卢布林,而命阎树林指挥的第3军火速西进,与21军靠拢作战,不得让对手一兵一卒越过卢布林一线。

而德军获知卢布林出现了华军后,越过斯塔洛瓦沃拉的德军第20军没有犹豫,直扑卢布林,那是德军计划中一个必取的要点。

波东战役就这样爆发了。

21军进入卢布林后,张作相没有考虑利用城市阻击德军,而是将防御阵地设在了城外。在华军将领的习惯性思维里,一般没有打巷战的念头,倒不是畏惧巷战的残酷,而是舍不得打碎了精美的建筑,中国实在是太穷了,即使在异国他乡,将领也舍不得战火毁掉城市。

张作相将21军主力师61师摆在了城南,将62师一个加强了炮兵的步兵团摆在了城西,为了保证东面道路(3军必定要使用这条大路)不被切断,63师放在了城东。62师主力(张作相的总预备队)和军部直属部队则留在城内。

这是一个中规中矩的部署,方案当然上报给了石大寿上将。石大寿没有提出意见。他也提不出意见,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去过卢布林。

但令21军首长们意外的是德军20军根本就没有主攻城南阵地,他们将主力放在了城东,第一天就突破了63师的阵地。由于63师的疏忽大意,也因为63师战斗力弱-->>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