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花解酲汤(东垣)治饮酒太过,呕吐痰逆。心神烦乱,胸膈痞塞,手足颤摇,饮食减少,小便不利。

青皮(去瓤,三钱)木香(五分)橘红人参猪苓(去皮)白茯苓(各一钱半)神曲(炒)泽泻干姜白术(各二钱)白豆蔻葛花砂仁(各五钱)上为极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服,但得微汗,则酒病去矣。此盖不得已而用之,岂可恃此酗饮成病,自损元气,惟病酒者宜之。

五苓散(见消瘅。)瓜蒂散治大满大实,气上冲逆,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填塞闷乱者用之。如尺寸俱盛者,宜用备急丸。

瓜蒂(炒)赤小豆(煮,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浆水调下,取吐为度。仲景以香豉七合煮汁,和散一匕服之。若不至两尺脉绝者,不宜便吐,此药恐损元气,令人胃气不复。若止胸中窒塞,闷乱不通,以物探之,得吐则已。如探不去,方以此剂吐之。

治中汤即理中汤加陈皮、青皮等分。

红丸子(《和剂》)壮脾胃,消宿食,去膨胀。

京三棱(浸软,切片)蓬莪术(煨)青皮(去白)陈皮(去白,各五斤)干姜(炮)胡椒(各三斤)上为末,用醋面糊丸,如梧桐子大,矾红为衣。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送下,小儿临时加减与服。

《易简》红丸子(修合治疗之法,并见《局方》)蓬术三棱桔皮青皮胡椒干姜阿魏矾红上每服六十丸,姜汤下。大治大人小儿脾胃之证,极有神效。但三棱、蓬术本能破消癖,其性猛烈,人不以此为常服之剂,然今所用者,以生产之处隔绝,二药不得其真,乃以红蒲根之类代之,性虽相近,而功力不同。应老弱虚人小儿妊妇,以其治病不能伤耗真气,但服之弗疑。此药须是合令精致,用好米醋煮陈米粉为丸。若修合之时,去阿魏、矾红,名小橘皮煎,治寻常饮食所伤,中脘痞满,服之应手而愈。大病之后,谷食难化,及治中脘停醋,并生姜汤下。脾寒疟疾,生姜、橘皮汤下。心腹胀痛,紫苏、橘皮汤下。脾疼作楚、菖蒲汤下。酒疸谷疸,遍身昏黄,大麦汤下。两胁引乳痛,沉香汤下。酒积食积,面黄腹胀,时或干呕,煨姜汤下。妇人脾血作楚。及血气块,经血不调,或过时不来,并用醋汤咽下;寒热往来者,尤宜服之。产后状如癫痫者,此乃败血上攻,迷乱心神所致,当以此药,热醋汤下,其效尤速。男子妇人癫疾,未必皆由心经蓄热,亦有因胆气不舒,遂致痰饮上迷心窍,故成斯疾。若服凉剂过多,则愈见昏乱,常以此药,衣以辰砂,用橘叶煎汤咽下,名小镇心丸。妊妇恶阻呕吐,全不纳食,百药不治,惟此最妙,乃佐二陈汤服之。但人疑其坠胎,必不信服,每易名用之,时有神效,但恐妊妇偶尔损动,必归咎此药耳。

大七香丸(《和剂》)治脾胃虚冷,心膈噎塞,渐成膈气,脾泄泻痢,反胃呕吐。

香附子(二两)麦(一两)丁香皮(三两半)缩砂仁藿香官桂甘草陈皮(各二两半)甘松乌药(各六钱半)上十味,为末,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盐酒、盐汤任嚼下。忌生冷肥腻物。

小七香丸(《和剂》)温中快膈,化积和气。治中酒呕逆,气膈食噎,茶酒食积,小儿疳气。

甘松(八两)益智仁(六两)香附子(炒)丁香皮甘草(炙。各十二两)蓬术(煨)缩砂(各二两)上为末,蒸饼为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温酒、姜汤、熟水任下。

上二黄丸(东垣)治伤热食痞闷,兀兀欲吐,烦乱不安。

黄芩(二两)黄连(酒洗,一两)升麻柴胡(各三钱)甘草(二钱)枳实(炒,半两)上为末,汤浸蒸饼丸。每服五七十丸,白汤下。

枳术导滞丸(东垣)治伤湿热之物,不得旋化,而作痞满,闷乱不安。

黄芩茯苓白术黄连(各三-->>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