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道的设计和实用,距离她们的要求还差得很远。

的确如此,一开始,小女孩的妈妈从不敢轻易让她独自出门,担心视力不佳的她会走丢,更担心交通安全问题。

盲人出行时需要在脑海中不断构图,这条路走过一遍,就要凭借脚下的触觉、耳朵的听觉去构建一幅立体画面,手中的盲杖就像探测器一样,随时查看着1米之外的路况。

当这个画面中某一个点出现障碍时,就要绕行通过,下一次就会格外地精心,甚至不敢再从此处通过。

这些障碍,既包括修建盲道时遗留下的障碍,也包括人为架设的障碍。

这一个个“盲点”阻碍了盲人的出行,甚至令他们遍体鳞伤,心里留下阴影。

盲人喜欢的盲道是笔直的,这样走起来会更加顺畅,但仔细观察实际中的盲道。

盲道十八弯,井盖夹在盲道中间,路旁树木抢占盲道,盲道地砖凹凸不平,缺少地砖的情况……

盲道越来越像装饰品,不像是专门修给盲人使用的,而是修给健全的人“看”的。

此外,汽车占用盲道停车早已屡见不鲜,共享单车挤占盲道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一切让盲人的出行步履维艰。

“大哥哥,我到了,谢谢你送我回家。”盲道尽头,回到小区门口,小女孩不停地鞠躬感谢杨帆。

“我帮你的忙,你谢过了,过马路后都是你靠自己走回来的,我没帮上什么忙,不用谢。”杨帆看着站到盲道尽头,脚下再无盲道的小女孩。

尽管大街上的盲道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至少还有专供盲人行走的道路。

但从大街到家门口这最关键的一百米两百米,盲道却是空白的。

“还是非常感谢你,大哥哥,你是个好人!”小女孩的笑容纯真而烂漫,是杨帆见过的最治愈的笑容之一。

“好,我收下了。”杨帆问道:“剩下的路,你能自己走吗?”

犹豫了一下,小女孩说道:“可以的,妈妈可能还没空,我先自己走回去,找不到路我就等她,或是给她打电话,麻烦她来接我。”

这段距离,小女孩长时间行走,反复记忆,不断磨合熟悉,现在差不多可以走到居民楼门口。

到了居民楼门口,就好办了。

以前,她每次回家都只能走到小区门口,踩在最后一块盲道地砖上,等待妈妈下楼来接她回家。

因为她不知道接下来的路究竟该如何走。

后来,妈妈指引她来回走了很多次,她才敢走。

但成功率依然不是很高,因为小区内部错综复杂,还经常有施工有障碍物横空出现,并非每天一成不变。

杨帆依稀记得,全国有近两千万有视力障碍的人,但他总是看不到他们出门,今晚才算是第一次碰到。

原来,他们出行实在太不方便了。

现在,他既希望这些有视力障碍的人能够走出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又担心他们在融入的过程中出现危险。

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实现盲道专道专用、变曲为直,盲道上的障碍被彻底清除,并且铺设到家门口,公交车能够准确报站并为残疾人士多停留一会儿,过街的人行横道装上声音提醒装置,超市的货架、商场的洗手间加装上盲文标注。

“你告诉我,你家住几栋,我送你回去。”杨帆重新拾起盲杖,对小女孩说道。

小女孩连忙抽回盲杖,说道:“大哥哥,不用了,我可以自己走。妈妈说别人帮得了我一次,帮不了我一辈子,我要靠自己。”

杨帆没坚持,问道:-->>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