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公主的力推下,才得到唐玄宗赏识,只说狂傲如李白,可曾写诗吹捧过谁,巴结过谁?

还真有,这个被吹捧、被巴结的人,不是别人,正是玉真公主。

当年,李白在道友元丹丘(就是《将进酒》中的那个丹丘生)的引荐下与玉真公主在终南山初识,红尘一见,惊为天人,当即为玉真公主写下一首《玉真仙人词》: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

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

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在这首赠诗中,李白把玉真公主描绘成美丽而神秘的九天玄女。

不久之后,李白离去,两人第一次交集就这样匆匆结束。

在离开了玉真公主之后,李白一直与玉真公主断断续续有联系。

玉真公主对李白大概也有一丝情意,只是这情意不是男女之爱,而是对李白才华的欣赏。

所以玉真公主才会在以后将李白极力引荐给唐玄宗,才有了那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才有了后来历史上“御手调羹,龙巾拭吐”,才有了“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的无上殊荣。

然而,李白终究是个性情中人,他是谪仙,大唐的官场受不起他的豪情万丈,他的才华横溢,只有大好山河,大漠雪山才是他的归宿。

所以,在京城他最终被“赐金放还”,他又仰天大笑而去,盛唐少了一个官员,历史却多了一个诗仙。

李白衣袖一扬,功名利禄皆挥走,他的心不再受名利场束缚,他潇洒离去,只是脑海之中始终没有抹去玉真公主的音容笑貌。

在李白走后,玉真公主不顾唐玄宗反对,散去财产,辞掉公主的名号,前往ah宣城修道。

玉真公主此举,究竟是为了什么?

或许因为经历和性情,早年皇权的争斗让她看破红尘,妙龄之身出家修道。

或许因为爱,因为当李白的身影已经不再出现在她的眼中,荣华富贵都已经不再重要。

此后的时光里,玉真公主游历大好山河,李白虽然没有与玉真公主同行,却将她所有游历过的名山大川也都去了一遍。

当玉真公主最终决定在ah敬亭山修炼时,李白选择了在敬亭山下的当涂县定居。

流芳千古的诗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也是在那之后写下的。

李白看的是山吗?

或许不是,是那山上的人。

只是,那人与他,终究是有缘无分,他可望不可及,所有情意化成了诗句:

尔佐宣州郡,守官清且闲。

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五落洞庭叶,三江游未还。

相思不可见,叹息损朱颜。

李白与玉真公主最后的结局,是他们于同一年去世,那时玉真公主已经七十多岁了,死后葬于敬亭山。

李白也于同一年死于敬亭山下的当涂县。

“这个亭子有名字吗?”十三姨走出山亭,仰头观望,想寻找亭名。

“没有,敬亭山,不是地名或物名,是一个人在敬亭敬山。”杨帆也起身走出亭子。

“下面爬上来的那人,名字好像是叫王亭山。”十三姨若有所思。

“巧合。”杨帆看向山下。

说完,转身回到亭子里,背上包,再次出来,仰头看向山顶,杨帆说道:“继续爬,到山顶再休息,等日落西山。”

四人三大一-->>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