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这尚书高位,简简单单的做个知府知县,娶一贤惠妻子,养上一二儿女,纵家资不丰,到暮年时,也能与妻子说说心里话,看儿女成家立业,孙辈绕膝。

想他赵廉一世聪明,竟落得如此结局。

怎不痛哉!

怎不悔哉!

一念至此,赵尚书心痛如绞,泪落如雨,低头又吐了一口血。

见赵尚书伤痛悔恨至此,与他同科的方御史忍不住唤出往日旧称,“赵兄,你呀!”

就如同方御史这声“赵兄”,大家皆知当初居内阁之高的赵尚书是何等风采,见他今日下场,室内一时静默无声。

良久,赵尚书轻轻开口,“我的罪,我认。”

接下来,赵尚书将一桩桩案子讲的清楚至极,他当年真的是少年得志金榜题名,春闱成绩比方御史都好,出名的记忆力绝佳。

故而,有些旧年陈案哪怕过去多年,当年经手的是谁,是怎么办的,谁收的银子。如今说来都脉络清晰,纹丝不差。

还有户部截流的银子是怎么分的,经多少人的手,他的脏银存在何处,也交待的清晰明白。

赵尚书还指出三司卷宗中的差错,对户部官员多有点评,左右侍郎都不清白,他们一去,提携哪个硬骨头上来,谁能居于何位,他都人心向善的指点了一番。

至于有没有人听,就是朝廷的事了。

一直从早晨审到夜深,之后连审半月,才算将赵尚书这些年的贪贿之事整理的清楚明白。

赵尚书交待之后浑身轻松,竟于当夜牢中故去,省了一场砍头之苦。

至于其他涉案诸人,自然依法而断,各有去处。

让荣烺郁闷的是,明明赵尚书应是心事已了方去的,让荣烺说,这结果也算好的。反正就凭赵尚书干的那些事,也必有一死。

结果,竟有人造谣说,是她三言两语把赵尚书给说死的。

自从曾放话要用“二十米大刀砍死程右都”后,荣烺就特别注重对外名誉,她坚称绝无此事。而且,荣烺推断,“应该是被程右都刻薄死的,你们不知道程右都说话多厉害!”

程右都更谦逊,“本官正常审案,全靠公主殿下一番开导劝得赵尚书大彻大悟回心向善。”

其实程蔷也有些意外公主殿下的超常发挥,其实荣烺说的那些话谁都会说,他们刑司多年的人,更不会不懂攻心为上的道理。

要说有什么不同。

那就是,那些话,公主殿下是真心真意说出来了。

如果换程蔷自己,只能是诱供手段。

他半点不为赵廉可惜,赵廉又不傻,贪那么些银子,难道还有理了?还值得同情了?程蔷只想吐。

荣烺不一样,她真是天生有那种洞悉人心的本领。而且,她说的情真意切,是真的为赵廉可惜。

没人会为赵廉可惜。

连妻子情人儿女这些最受惠于他的人,都无一人肯念他的恩念他的好。

但赵廉内心深处未偿没有那一丝不甘那一丝可惜。

人终是最爱自己的。

所以,当有人,尤其是赵廉这种终生防范于人,一生没有一个真正亲近人的人而言。当有一人真的在他最狼狈、天下都认为他罪无可恕之时,有人替他可惜替他委屈,替他说一句:

为那些人,真不值。

这是真正打动赵廉内心的一句话。

是的,为那些人,太不值了。

除了天生坏种,没有人是天生的软弱、自私、贪婪、丑陋,尤其是赵廉这样的人。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