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这么说的时候,萧楫舟扔下了他的第二个炸/弹:“朕决定在国内大开科举。”

“科举”一词是新词,但对于大梁的百官来说,这词也不是新到无法理解。早在梁景帝萧百川执政期间,就已经发明了科举。兴业十三年,梁景帝萧百川第一次开启科举。

只是萧百川开启的科举带有很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他创立的科举仅仅是在官员中增加考试,让已经成为大梁官员的人在一次次的选拔中优胜劣汰,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官员的选拔方法。

而萧楫舟在此时此刻郑重其事地提出科举制度,显然不仅仅是想要复制萧百川的路这么简单。

百官们沉思许久,最终还是国子寺祭酒第一个站了出来,问道:“敢问陛下,不知陛下口中的‘科举’所指为何,有何章程?”

萧楫舟看了王福全一眼,王福全立时领命,拿着奏本宣读起来:

“朕承启国运,常思几过,心忧天下之民,以万民之饥为饥,万民之溺为溺,恐民生之怨、愧对祖宗法度。今沉思已久,终觉应重启科举取士。”

“科举者,举士也,只此士非彼士。科举之士,非贵族世家之士,乃天下之士。凡今天下,有读书之士人,均为士子,可参加科举,成为我大梁之官员,为我大梁百姓谋福祉。”

“九品之弊,百害而无一利。九品之官,多庸碌无能甚至为非作歹者,前有荆杨二刺史不恤国恩,后有昌黎韩氏者误国殃民,朕心痛已。”

“大梁之官,本为百姓之官。朕乃天子,代天牧养万民;官为朕卿,代朕牧养万民。然则当今之世,我大梁官员竟以手中之权压迫百姓,使天下百姓虽有官而如盗,千百之冤不知诉于何处。何也?九品之弊也。”

“故朕之所愿,乃重启科举,自天下间选能臣干吏,进可为君分忧,退可偿民之愿。天下士子凡有为民之心者,均可参加科举,为民请愿。”

“牧民者,当念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此圣人之言,朕心念之,愿诸卿亦念之。”

近四百字的长篇大论听得满朝文武晕晕乎乎,只觉得这篇奏本左一句“爱民”右一句“为民”,字字句句都是在打他们的脸。可偏偏面对这份奏本,谁也说不出一个“不”字。

满朝文武捏着鼻子说着“陛下圣明”,于是接下来就只能顺理成章地接受了科举的诞生。

而面对如何举办科举一事,萧楫舟大方地将这件事交给礼部和国子寺去商量,并且在礼部尚书和国子寺祭酒谢主隆恩的时候笑眯眯地说了一句:“十日之内没有章程,你们就回家吃自己吧。”

礼部尚书姚弘深:“……”

国子寺祭酒常宁:“……”

二人脸上笑眯眯地接了旨,至于背地里将萧楫舟骂了究竟多少次,谁也不知道。

姚弘深和常宁接旨的速度快到旁人都没有反应过来,等他们在这一连串的大炸/弹里反应过来的时候,王福全已经高声念着退潮了。

下了朝,朝野上下都觉得皇帝陛下不太对劲,可他们左看看右看看,愣是没找到十成十是搅动这一切风云的齐滺。

兵部尚书李之昂刚刚走出宫门,就被同僚拽了回去:“李大人,别急着走啊。”

李之昂:“……”

李之昂心里骂了这没眼力见的八百遍,脸上还要笑着问:“赵大人,怎么了?”

来人正是吏部尚书赵成安,赵成安脸上带笑,仿佛只是唠家常一般说道:“刚刚叫你你还不听,不知道了吧,谢大人要宴客呢。”

谢大人,尚书左仆射谢留,自从尚书令元津被封为衡山郡公永留衡山后,尚书令这个一人之下万人-->>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