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蒙侯爷厚爱,令璋求之不得。”
*
姜砚虽然老于世故,但也是德高望重的一代名将,他既然答应了要教导宋令璋,自然会将此事放在心上。于是自从那日答应了宋令璋之后,他便当真如同教导自家子侄那般将宋令璋带在身边指点。横竖此事之于他,一则是照拂故人之子,二则也能与这位权倾朝野的宋督公结个善缘。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之。
更何况,平心而论,教导宋令璋对于姜砚而言不仅称不上什么麻烦,甚至可以说是乐在其中。或许是因为镇南侯府的血脉于此道上确实是有些天赋在,宋令璋悟性极高一点即透,姜砚只随口点拨,对方便能触类旁通。指点这么一个天资聪颖的晚辈实在是令人心情舒畅,姜砚心中满意,不由得愈发尽心尽力。
姜砚悉心教导,宋令璋自然也会有所察觉。安武侯虽然未曾提过收徒之事,但其实已经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只是对方不提,宋令璋也不敢贸然向对方拜师,生怕自己过于唐突得罪了先辈。然而他二人之间虽无师徒名分,宋令璋在姜砚面前却是始终规规矩矩执弟子礼,做足了尊师重教的态度。
姜砚是三军主帅,宋令璋又手握兵符,他二人位高权重,一言一行都会被手下人所关注,两人的对于彼此的态度变化自然也落入旁人眼中。不过几日,魏朝便先忍不住了,抽了个空闲向宋令璋打探道:“不知宋大人打算何时向姜侯正式拜师,我可否有幸前去观礼?”
他是真的很尴尬啊!三个人议事,那边师徒二人教学相长桃李春风,单单他一个外人在旁边格格不入。大家同在军中,从前又没有什么过节,何至于如此将他排斥在外!
宋令璋闻言,却只淡淡一笑:“魏大人说笑了,我不过是承蒙姜侯提携,平日里受其指点罢了。至于说拜师一事,令璋万不敢有此非分之想。”
魏朝:“……”你是宋督公,既然你这么说了我就姑且这么信罢。
宋令璋也不愿意和旁人多说此事,他摩挲着手中那张从京中寄来的信笺,索性转了话锋问道:“不知魏大人可有书信要带给家里人?探事司往来传递信报,魏大人若是有家书,也可一道捎去京中。”
魏朝尴尬地笑了笑:“多谢宋大人好意,只不过我近来并没有给家中写书信,便不必麻烦了。”除了你这个督公,还有谁敢让皇城卫捎信!
*
宋令璋的回信,自然是早已随着探事司的信报送去了京城。沈辂在皇城司坐镇之时,便在探事司呈递上来的公函中看到了一封家书。
“月卿如唔,展信舒颜。”
紫衣女官垂眸浅笑,一行行看了下去。
她看他写行军生涯,看他写拜师姜侯,看他写报国之心,看他写缱绻情思。
“山遥水远,纸短情长。”
“纸短情长……”沈辂合上书信,似笑似叹,“你说着情长,可是你还是更向往着征战沙场。”
即使宋令璋不曾写明,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期待与兴奋却是何其醒目。她从前只知道君珩因为镇南侯府的缘故想要领兵出征,却不知道他自己也是这样的渴望驰骋疆场。
我果然是嫁了个武将啊。
沈辂叹息着将书信叠好收进荷包中,从旁取过一张信笺提笔回信。
“忽得兰言,不胜欢悦。”
她写朝政安定,写宫中太平,写家人康泰。
她写祝君得偿所愿,横槊疆场,得胜而归。
她写“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山长水阔,意长笺短。”
第4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