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干旱,灾情加剧。

  要命的是,京畿地区,也出现了旱情。

  开春以来,就下过三场雨。

  河床水位明显下降。

  严重的地方,连井水水位都随之下降。

  今年各地广种红薯。

  红薯耐旱。

  也就意味着,米面价格将持续上涨,涨到个瞠目结舌的地步。

  朝廷限价,能管时管不了年,两年,三年。

  过去吃精米精面的人,在干旱初露端倪的时候,已经改吃半精米精面,半糙米糙面。

  等到南边传来灾情加剧,反贼猖狂的消息,他们连精米精面都不吃了,全改吃糙米糙面。

  精米精面全都攒起来,当做储备粮。

  这么干的人不少。

  新民县,最热闹的不再是青书局,也不是肉菜店,而是粮油铺子。

  每天,每个粮油铺子前面都挤满了人。

  不管家里有没有存粮,都会挤到粮油铺采购粮食。

  “精米精面断货,只剩下糙米糙面,要买的排好队,不要挤。谁要是破坏秩序,全部赶出去,本店恕不招待。”

  框框的糙米面,摆在粮铺门口。

  每人限购五斤。

  每个人手里都有本粮油本子。

  买了今日份的五斤,粮油本子上面就会盖个粮铺的大红印章。

  有了这个印章,也就意味着,今日份已经买完。拿着本子,到京城任何粮油铺子都买不到粒粮食。

  这就是京城的限购。

  户部参考四海商行管理流民的办法,给每个家庭发本小本本,登记着每个家庭人口,所需口粮数量。

  人们将小本本亲切的称为粮本。

  自从粮本出世,就成了小民家最珍贵的物件,甚至比钱还要重要。

  因为现在是有钱,没有粮本的话,在京城任何粮油铺子,都买不到粒粮食。

  至于那些租住在京城的外地人,比如求学的学子,由官府统登记,每个人也都领到了本粮本。

  只是粮本颜和本地户籍不样。

  如今什么人不用担心粮食?

  山河书院的学子就不用为粮食担心。

  京城人人为粮食操心的时候,山河书院的学子都可以敞开了肚皮吃。

  日三餐。早餐油条豆浆馒头包子。

  餐和晚餐,每人定量两菜汤,米饭管饱。

  豪门大户,达官显贵,自然也不用担心粮食。

  但是朝廷担心他们囤积粮食,直严防死守。

  想买粮,行啊!

  少府卖给你。

  休要到粮油铺子同小民抢粮。

  各大酒肆,饭馆,受到严重冲击,生意落千丈。

  老板们个个愁眉苦脸。

  没生意,还要支付房租,能不愁吗?

  如此高压严厉的政策,使得京城人人为粮食操心。

  租住在新民县的学子,更加渴望能够考入山河书院,如此每天都能敞开肚皮吃。

  吃不饱,还要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真是苦不堪言。

  山河书院啊山河书院,为什么你那么难考!

  新民县的学习气氛,空前高涨。

  随着粮食紧张,几个女子学堂,新民县初级学堂,竟然迎来了报考小高峰-->>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