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言太后却是野心勃勃,她从不觉得女儿家会比世间男子差,她想效仿吕后扶持幼儿登基,垂帘听政,带领言氏一族坐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上。
古人云,不争一世争百世,她要争的是万世千秋。
上一世,他入内阁站稳脚跟后的一言一行皆于言阁老和太后最初的想法背道而驰,聪慧如言阁老,他不会到最后也没有半分怀疑。
唯一的可能就是言阁老已经逐渐看出了谢延卿的真正目的,然而阁老没有选择揭穿。
那时的谢延卿也心存疑惑,直到这辈子亲眼目睹了言阁老在言云衿的劝解下,自请停职远离朝堂。
谢延卿猜想,多半言阁老当下的心情与他的老师钟阁老当年一样,为官半生耗尽了全部的心血,没能起到任何效果,他们都已经对这个腐朽的王朝,黑暗的官场不再抱以期待。
古往今来,在推行改良的道路之上前行的人数不胜数,他们或许出身见识不同,政见相左,但却殊途同归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社稷安稳,百姓安居乐业。
他们用半生摸索前进明理晓道,再用余生践行,然而在这条道路之上无数文人志士被磨灭了斗志,泯灭了心性,最后落了不得善终的归宿。
他活了两辈子,再想重来一次搜集证据,整治奸佞为麓安惨案平反,对现在的他来说不是难事。
可在这这些人认罪伏法之后呢?
倒下一个谢氏还有言氏,倒下了言氏还不知又要有哪个世家再度崛起。
朝廷内部的腐烂隐患没有彻底铲除,大周未来如麓安惨案这样的事只会多不会少。
他若是这般肤浅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去报私仇,重活一世于他而言,并无半分用处。
言云衿见他沉思许久,最终脚步顿在原地,目光闪烁地看向谢延卿说:“夫君可是已经查出来些什么了,当年麓安惨案,是不是同我姑母有关?”
造成钟阁老柱状身亡的原因有很多,从前言云衿只以为父亲等一众官员同钟阁老政见不同,对钟阁老推行的丈田令多番阻拦,导致了钟阁老心灰意冷死谏朝廷。
这段时间她也一直通过祝英,以及她找昱鸾秘密打探徐青芜的情报中确认,当年麓安书院的学生自入诏狱后没有受到半分刑罚,甚至还得了当时的锦衣卫指挥使徐政照顾,对他们以礼相待,衣食无忧。
当时的学生们也十分感激徐政,可就是这样,他们被关在密不透风的诏狱里,本该与世隔绝接受不到外面的半点消息,却不想在一天晚上集体自尽。
这也是直接成为了压在钟阁老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对这个朝堂不再抱有期待,钟阁老胸中的怒火压抑了整整半生,烧得他不能自已。
他一生稳重小心,临到头了却是激进了一回。
一代贤臣,三朝元老就这样血洒朝堂,染红了大殿,也染红了谢延卿眼中的世界。
言云衿原本以为谢延卿多半是要向自己父亲等一众党羽讨公道的,可她父亲停职在家已有三个月,谢延卿非但没有任何举动,每每去言府也都是礼数周全,半点不像违心之举。
如今结合着这些事在看谢延卿的一言一行,看着他有意插手太后与皇帝之间的斗争,有一个想法在言云衿脑海中不断放大。
或许一开始,谢延卿做了这一切就不是冲着她父亲去的,而是她的姑母言太后。
言云衿叹了口气,语气又坚定了几分,迎上他的目光问道:“麓安书院学生离奇自尽,背后指使之人是我姑母对吗?”
良久后,言云衿听见谢延卿开口道,
“是。”
作者有话说-->>